我们再穿越历史,你会发现还有一个字也表示伞, 这就是“繖”。
傘与繖这两个字出现的都比较晚,一个绞丝(纟)加一个散开的“散”显然不是象形字,它不属文,属于字理。
那么汉字中关于“伞”有两个字形,有文、有字两种,可是古人把一个东西用两种方法来造字,这又是为什么呢?
“伞”甲骨文、金文都没有它,很可能那时候还没有发明雨伞。
下雨了怎么办啊?估计就跟“蓑衣”一样,拿个大树叶子,或拿一些枝叶披在身上。
小篆
小篆时才有了“傘”字,但这个傘可不是今天的雨伞,而是帝王出行时专用的一种礼器。
帝王出行所坐龙辇上有黄罗伞,或黄罗盖伞。小篆时就画出了伞的形象“傘”,它是一种权利地位的象征。
古时皇帝或高官出巡时,乘坐的轿子或车子的顶棚上张着的黄色伞盖,以示“庇荫百姓”。
这种伞又称“罗伞” “万民伞”“华盖”等。
在中国古代,伞是帝王将相、达官贵人权势的象征。 因车辇多为帝王贵族使用,所以上面伞盖多为绫罗绸缎所做,极为显贵。
宋朝时只有天子才用红黄二色,庶僚一律用青色等。
伞最初不一定是遮雨,主要是遮日光、遮风尘,重要人物才用的。
所以在小篆时又有了一个字形“繖”,绞丝旁表示了它是丝线做的,主要是油布,右边散开的“散”表读音、意义。
它不用时收在一块儿,一旦使用就得散开,所以用“散”来表示读音。
隶书
隶书时保留了这两个字,在使用当中,人们担心表达不清,伞字还单独加有立人旁(亻),说跟人有关。
后楷化逐渐形成今天的文字形体。
关于“伞”字的两种造法,一种是尽量靠近形象,一种是音意联想跟布、跟散开有关系,都很有特点,就一直是两种表达,汉字简化时“繖”就不再使用了。
“伞”有文、有字,这两套文字一直流传下来。
可见随着人们文化、知识水平的不断积累,古人的造字逐渐以简洁的象形表现中,其中也使用了带有抽象性的音、意造字方法。
内容来源:白双法教授著《双法字理》
更
多
精
彩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